河北工会工作创新成果巡礼①|河北率先建立职工困难帮扶防困机制
创新成果亮点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
省总工会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突出问题导向,先行先试,着眼于建立工会梯度帮扶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河北省职工困难帮扶防贫实施办法(试行)》,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省级工会职工困难帮扶防困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城镇困难职工和农民工脱困并断“穷根儿”。
创新成果回顾
我省困难职工历史数量较多,2017年底全省有困难职工9.1万户,涉及家庭人口27.7万人。
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加大城市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力度的要求,省总工会聚焦重点难点实施攻坚突破,全面精准识别、分类施策、因困帮扶,取得阶段性成效。到2018年底全省建档立卡困难职工降为6324户,涉及家庭人口1.9万人。特别是全省工会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行动以来,全省建档立卡的5187户困难职工,具备脱困能力的3549户困难职工实现脱困,在档1125户困难职工经政府救助和工会常态化帮扶,全部达到解困标准。
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有的刚刚脱困职工收入不稳定,很容易返困,出现“边脱困边返困”现象,需要“扶上马送一程”;有的职工经济情况虽然超过建档立卡条件,但处于贫困边缘,容易成为新增困难户,出现“边脱困边增困”现象,需要及早防困、重点监测。
面对脱困与防困压力双重叠加的形势,省总工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职工意见,直接指导制定出台《河北省职工困难帮扶防贫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省级工会职工困难帮扶防困机制。
《办法》在确保困难职工高质量脱困的同时,对存在返困和致困风险的重点群体,有针对性地实施防困措施,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救助、事后保障,其主要内容概括为“366”:“3”即靶准重点,明确3类防困对象;“6”即因困施策,确定6项帮扶项目;“6”即突出精准,明确6个工作程序。其中,3类防困对象为:从全国级困难职工中脱困退出,但仍然缺乏持续稳定脱困能力的职工家庭;超出全国级困难职工建档条件,家庭人均收入不超过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3倍(含),由于本人或家庭成员患病、子女上学、残疾、遭受火灾等突发事件,遭遇意外伤害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职工家庭;户籍在农村、加入工会组织、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含)以上劳动合同,且符合规定条件之一的农民工。对刚刚脱困的职工家庭,河北工会实行脱困不脱责任、脱困不脱政策、脱困不脱帮扶、脱困不脱监管,给予1年的“渐退期”,确保稳定脱困后再让其退出防困救助范围;对非贫困低收入职工家庭,实施重点监测,早预防早帮扶,防止因困致贫。
据了解,目前,已入档管理省级防困对象2523户,涉及家庭人口8663人。到今年9月底前,全省市、县级工会都将结合实际制定本级帮扶防困办法,确定救助标准和程序,构建起全省困难职工解困脱困,防止返困致困,常态化送温暖三个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各有侧重的省市县基层工会四级联动的梯度帮扶工作格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主要领导对我省这一做法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记者手记
党中央高度重视城镇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随着解困脱困进程加快,困难职工数量不断减少,如何巩固脱困成果、防止返困致困成为亟须解决的新课题。省总工会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的《河北省职工困难帮扶防贫实施办法(试行)》,重点突出、措施具体、符合实际、便于操作,不但建立健全了防困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而且在确保全省剩余困难职工全部如期高质量解困脱困的同时,对存在致困返困风险的重点群体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落实防困救助措施,确保不出现新发生贫困人口。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解困脱困成果,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困难职工解困脱困攻坚战。
(《河北工人报》记者高会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