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 工作。

习近平

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会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墙

袁新英

发布时间:2021年01月07日 文章来源:
  
  袁新英,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全国劳动模范。
  袁新英和企业共成长,靠苦干实干、开拓创新。晨光生物从一家小作坊发展成为天然色素行业大企业,国际重要的植物提取物供应商之时,他也从中得以磨炼,从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公司首席技师。
  “只要肯下功夫,一样能成为技术能手”
  1993年10月,刚满18岁的袁新英进入河北省曲周县五金厂当工人。涉世未深的袁新英激情满怀,干劲十足。但他哪里知道,在华北平原,几乎每个县都有一个小五金厂,雷同的产品供过于求,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发了工人工资就没有钱买原料,买了原料就不能给工人发工资。”当时的厂长,现任晨光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庆国说。
  20世纪末,一个偶然的机会,曲周县五金厂接收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小色素生产厂,企业的决策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全力向天然色素产业转型。
  看着满车间的瓶瓶罐罐、令人眼花缭乱的管道线路,袁新英无所适从。他暗暗告诫自己,“不管面对什么挑战,只要肯下苦功夫,一样能成为技术能手。”他每天加班到凌晨二三点,向有技术的师傅请教、学习。5个月的时间,他不但弄懂了每一个设备、每一道工序的作用和原理,还学会了对各种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维修。
  2003年,已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晨光生物,集成创新建设国内首条连续化、规模化辣椒加工生产线,袁新英被调来参与其中。生产线建成后,公司生产能力提高了30倍,效率提升了上百倍,彻底告别了小作坊式生产。
  好学上进的袁新英总愿围着设备转,思索并印证每道工序的作用和原理。慢慢地,他对设备的了解如同自己的孩子,生产中出现不正常现象,问题出在哪个环节,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并能排除故障。
  “工作没干好,没法向公司交代”
  2006年,为获取优质的生产原料,晨光生物“走出去”在新疆建厂。企业领导选兵派将,让袁新英过去“帮俩月忙”,没想到因工作需要他在那里一待就是8年。
  晨光生物在新疆建的第一家子公司选址在库尔勒经济开发区,色素提取线建成试车时,平转萃取设备泄露溶剂,设备厂家技术人员束手无策。作为车间主任的袁新英,不眠不休连续抢修了三四十个小时。经过反复查找,找到了溶剂泄漏的原因。维修需要拆开设备进入罐中,由于刚清完物料,罐里残留着大量挥发的溶剂气体,袁新英奋不顾身第一个跳到罐里进行作业。11月份的新疆天气寒冷,他冒着严寒和同事们奋战一昼夜,终于修好了设备,试车成功。
  初来新疆时人员不足,生产最紧张时连门岗都上了生产线。半夜时分,睡梦中的袁新英被同事叫醒,被告知当地拉料渣的几个装卸工因受不了这份苦跑了,他立马叫醒上白班的几个同事一同顶岗。像这样加班连轴转的事情,袁新英每月都会遇到几次。
  袁新英敢打硬仗、执行力强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他带领员工加工含糖量高结块的原料,1000吨料砸完后大锤柄折了十几根,他胳膊上贴满了膏药,手上也起满了泡。在新疆晨光公司提纯溶剂时,每几十秒接一桶溶剂,他和另外两名员工跑着运桶连续干了36个小时。2008年冬,新疆晨曦公司出口辣椒籽,需要筛籽去杂,在没有自动分筛设备的情况下,用风机吹皮去杂。被领导调来“督战”的袁新英和员工一起,在腰和腿上缠着塑料编织袋挡风御寒,每天工作到凌晨,3天筛辣椒籽几百吨。
  “一项工作需要你,说明公司对你的信任,也展示了自我。”袁新英说。
  “设备改造少了,就像白过一年”
  每年设备检修时正是企业最清闲的时候,但在晨光生物却是最繁忙的时候,他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对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把生产线打造成“升级版”。“这一年设备改造少了,就像白过”,这是晨光人的共识,也是袁新英的口头禅。
  新疆晨光公司萃取生产线设计能力为每天加工原料80吨,袁新英带领员工进行技改,投入不到百万元,将产量提高到每天122吨,相当于又建了半条生产线。之后,又将浸出器内料格加高,把每天的生产能力提高到132吨。溶剂消耗曾是天然色素生产的一项主要成本,通过持续创新,晨光人将每吨料溶剂消耗量由300多公斤降至4公斤—5公斤,袁新英通过改进脱溶机,堵塞跑冒滴漏等,使吨料溶剂消耗量降至2公斤—3公斤。改进的萃取生产线蒸发新工艺,每天可节约天然气800方,产品有效成分获得率提高了2.5%,年增加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
  2016年,袁新英在主持完成集团公司棉籽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后,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甜菊糖生产线改造,创新工艺采取“三浸三榨”逆流萃取,在大幅度减少生产用水的同时,将日投料量提高了60%以上,吨原料加工成本降低了400多元。在辣椒红色素技术上,2017、2018两年,袁新英组织主持精制车间扩能改造,在红辣素日处理能力由18吨提升至30吨、加工费用降低30%的基础上,又将日加工能力提升到50吨。
  袁新英敢于打破常规,先后进行了10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艺创新。在晨光生物这一大平台上,袁新英实现了“人与企业共发展”,实现了由产业工人向现代企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