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 第十二站(辛集) 师者匠心:以专业与担当赋能“中国智造”
■戴琨:最好的课堂不在教室,而在车间 ■何波:干技术的,就得扛事儿
秋雨初歇,凉意渐浓。9月17日,辛集市申科科技园报告厅内却暖意流动、气氛热烈,由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组织的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宣讲报告会第十二站在此举行。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特级技师郑久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戴琨、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自动化生产技术员李永国、河北金士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何波4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次登台,深情讲述。现场120余位职工凝神倾听,在娓娓道来的奋斗故事中汲取榜样力量。
“没有完备的设备,冬天没有暖气,学生们搓着手组装电路。”回首职教生涯的起点,戴琨依然清晰如昨。最令她自豪的,是亲眼见证一批批学生从青涩少年蜕变为行业技术骨干。她的学生李子禹便是从一名痴迷工业机器人编程的职校生,一步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的。提及今年4月28日师生二人共同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时,戴琨语气中满是骄傲,“我们埋下的每一粒技能种子,终将长成支撑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的栋梁。”她传授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精神——对职业的敬畏、对极致的追求、对责任的担当。

戴琨
为让教学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戴琨与团队频繁深入企业车间。在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他们在生产线旁连续蹲点一周,记录下数百个操作细节和潜在问题,最终推动校企合作“模块化教学”改革落地。去年,在内蒙古包头市一家企业攻克机车闸瓦自动漆线控制难题时,她和团队成员驻守现场,每日工作12个小时,甚至连续三天三夜蹲在生产线上调试程序。她还在中车唐山公司等企业设立“实景课堂”,让学生上午跟随企业的师傅实操,下午聆听学校老师讲解原理,晚上共同攻关企业技术难题。“最好的课堂不在教室,而在车间。”戴琨用这句话道出了职业教育的真谛,只有深深扎根产业土壤,职教之树才能长青。
戴琨的故事仍在回荡,何波的跨界追梦之旅徐徐展开。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行业领军人物,曾是一名中专教师。2007年加入现公司后,何波接手钢厂移坯车的图纸审核与样机试制任务。为攻克难题,他白天跟随老师傅熟悉零件结构,晚上自学三维制图软件至深夜。一次车间意外导致他右手三指缝针、左脚脚趾骨折,医生要求卧床两周,但他在家仅休息5天,手指刚拆线便拄着双拐重返车间,坐在生产线旁指导工友操作。“干技术的,就得扛事儿。”简单一句话,尽显责任与担当。
真正促使何波走上创新之路的,是一次与钢厂客户的对话。当时国内精轧机轴承完全依赖进口,一套吐丝机轴承售价高达18万元,供货周期长达6个月。“设备坏了只能干等,企业一天损失几十万,可咱自己造不出来。”客户的无奈深深刺痛了他。2011年,他牵头研发箔片式动压空气轴承,带领平均年龄28岁的7人团队从零起步。材料选择、零件涂层、箔片焊接,难题接连不断。在解决鼓风机高速稳定性问题时,三个多月上百次试验未果,团队一度陷入困境,何波却从“电磁轴向力过载”中找到了突破口。当转速稳稳升至28000转、转子安然不动时,整个车间顿时沸腾了。

何波
更难能可贵的是,何波团队并未满足于此,他们优化轴承设计,研发出20万转/分钟的超高速无油空压机,抗振能力达到国际标准,成功解决氢燃料电池空压机抗振这一“卡脖子”难题,还助力北京冬奥会的氢能接驳车在零下40℃极寒中稳定运行,产品远销德国、日本等国,实现了中国技术的反向输出。“只要肯用心,咱也能造出高端设备。”何波的话朴实而坚定。如今,他还担任河北科技大学校外导师,以师者之心继续传递技术的火种。
一位是坚守职教一线28载的教师,一位是从讲台走向车间的技术领军者。戴琨与何波虽身处不同领域,却在“教育”与“实践”的交汇处肩负起相同的使命:以教育培育栋梁,以创新攻克难关,以专业报效国家。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劳模精神”的可贵。
他们的故事在现场职工中引发了强烈共鸣。河北金士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赵彦晓感慨:“劳模们的故事各异,但不断学习、始终进步是共同的底色。我们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持续提升知识与技能。”石家庄佳信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王正凯同样备受激励:“何波工程师的经历尤其令我感到鼓舞。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敢啃硬骨头’,什么叫‘真正的担当’。”
师者传道,匠者求精。当讲台上的坚守与车间里的钻研相互交融,便成为推动“中国智造”稳步向前的重要力量。(文/记者张青 图/暴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