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 工作。

习近平

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会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工匠

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 第十三站(邢台) 钢火淬魂:新时代钢铁工人的样子

■郑久强:要想让别人瞧得起,就得有技术、有本领 ■郭彦刚:解决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文章来源:河工新闻网

  9月18日上午,邢台市泉城礼堂的灯光渐次亮起,由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组织的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宣讲报告会第十三站拉开帷幕。台下座无虚席,600余位来自邢台市各行各业的职工代表与职校学生凝神以待。他们等待的不只是感人的故事,更是一个能指引自己的答案:在新时代,劳动何以成就非凡?

  聚光灯下,河钢集团唐钢公司炼钢特级技师郑久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戴琨、格力电器(石家庄)有限公司注塑分厂自动化生产技术员李永国、德龙钢铁有限公司炼铁总厂维修技师郭彦刚四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依次登台,以真挚讲述向台下听众交出了他们的答卷。


郑久强

  郑久强以三十六载炽热坚守,诠释何为“钢铁匠心”。1989年,体重刚过百斤的他从技校毕业,第一次抡起3米多长的样勺取样,却因操作失误,取出的多是钢渣。老师傅当场摔了刮渣板。“要想让别人瞧得起,就得成为有技术、有本领的好工人。”自此,他立志成为一名真正的炼钢工。此后几年,他天天死盯钢水,凭着肉眼观察钢水颜色判断温度,最终练就了“火眼金睛”——目测误差不超过5℃。1993年,他破格成为唐钢最年轻的炼钢工,仅用4年走完了旁人10年甚至20年的路。他创立的“三二四”炼钢法,结束了工厂50余年纯靠经验炼钢的历史;总结的先进操作法使转炉炉龄从6000炉提升至17000多炉,年创效超2000万元。如今,由他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已研发近20种智能炼钢模型,创新先进操作方法29项,申报国家专利55项,还培养出4名省部级以上劳模和10名省市级技术能手,将“钢铁匠心”代代相传。

  同样来自钢铁行业的郭彦刚身着工装,胸前奖章熠熠生辉。高中毕业后他辗转多地打工,直到握住焊枪的那一刻,才终于找到了人生方向。“‘家有万贯不如手艺在身’,焊接技术就是我终身的财富。”他分享了一次抢修经历,厂里直径80厘米的高炉回水管突然破裂,水压巨大,常规焊接无法进行,若停产修复,企业将损失万吨产量。他现场制作导压水包,带水焊接,边焊边堵,连续操作四个多小时终于完成堵漏。“虽然累得站不起来,但心里特别开心。”正是在一次次这样的攻坚克难中,他研发出动态比氩氦混合气体保护焊等多项创新技术,带领团队拿下40项国家专利,累计为企业创效4900余万元。“工匠精神是一种担当,遇到问题不退缩。”他的话掷地有声,“解决难题,办法总比困难多。”


郭彦刚

  台上的讲述真挚朴实,台下的听众心潮澎湃。身处不同行业的听众虽未直接交流,却都从劳模故事里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感悟。承德医学院在读研究生、邢台市人民医院规培生刘润雨眼中闪着光,感慨道:“如今的劳模早已不只是出力流汗,更得有过人智慧和创新精神,说到底就是要干得比别人更出色。”同为规培生的张方彦深以为然,顺着刘润雨的话补充道:“不管是钢铁还是医疗行业,都离不开钻研的劲头、十足的责任感和与时俱进的意识,内核是相通的。”邢台学院教师崔丽丽则将目光聚焦于传承:“郑久强致力于把技艺和精神传下去,不仅让技术得以延续,更用行动诠释了何为‘钢铁报国’。”作为一线产业工人,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祁国兵动情地说:“劳模们在岗位攻坚克难、创新突破的经历,让大家清清楚楚看到了奋斗的希望和成长的路径,这场宣讲真真正正给我们指了路、鼓了劲!”

  或许,这正是巡回宣讲行进至第十三站,依然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真正的好故事从不过时,劳模精神始终有力。在这个变化加速的时代,有些价值必须坚守,有些精神必须传承。四位劳模用炽热而坚韧的人生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艰苦奋斗、团结拼搏、不懈追求的精神永不褪色。而这正是对“劳动何以成就非凡”最生动的回答。

  宣讲结束后,“共话劳动精神,传承榜样力量”主题座谈会接续开展。四位宣讲团成员与邢台本地各级劳模代表、职业院校学生代表围坐一堂,结合自身岗位交流实干感悟与成长心声。学生提问环节尤为热烈。“如何保持创新热情?”“遇到瓶颈要怎么突破?”“除本专业外,我们还应拓展哪些领域?”……一个个真诚而迫切的问题接连抛出,劳模们耐心倾听、细致解答,言语朴实却充满力量。

  这一刻,座谈会俨然成了“追星”现场——大家追逐的,是那奉献之光、劳动之星。劳模精神不再遥远,变得可感可触、可学可做;“劳模”二字也不再只是一个称号,而是化作了照亮前行路的温暖灯塔。它清晰地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肯钻研、敢担当、勇创新,每一个人都能在劳动中写就尊严,于平凡中铸就非凡。(文/记者张青 图/暴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