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 工作。

习近平

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会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工匠

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巡回宣讲活动侧记 | 第十四站(石家庄) 荣光背后的汗水与坚守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9日 文章来源:河工新闻网

  10月17日,细雨携着秋凉,石家庄市人民会堂内却暖意涌动。由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的全国劳模、燕赵楷模宣讲报告会最后一站圆满收官。夏立、邓晶、张赫、关虎四位从企业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全国劳模,带着深耕岗位的实践积累讲述奋斗故事。石家庄市相关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职业院校师生共850余人现场聆听宣讲报告。

  今年“五一”前夕,夏立、邓晶、张赫、关虎参加了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们带着榜样的荣光,怀揣一线岗位的执着坚守,将“如何不负这份荣光”的答案,融入一个个满是汗水与匠心的故事之中。

宣讲现场 记者林峰摄

  夏立,河北省首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钳工首席技师。他的荣光,藏在“大国重器”的担当里。刚入职时为练手感,他磨钻头前先做20个俯卧撑;为磨练心性,数芝麻数到崩溃。25岁时,他毅然辞掉工段长职务,只为回归热爱的技术岗位。为制造亚洲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他耗时三天三夜,在直径20多厘米的光电码盘上手工打磨10万个点,将精度控制在比头发丝还细几十倍的范围。夏立表示:“总书记说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人民的楷模、国家的栋梁,这是党和国家对劳动模范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全体劳动者奉献精神与社会价值的庄严肯定。无论在哪个岗位,做什么工作,只要沉下心来练本事、攥紧拳头讲协作、挺直腰杆担责任,就能成就非凡。”

  从煤化工一线走向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台,开滦集团中润公司甲醇分厂工艺员邓晶的荣光,藏在“懂了自然就不怕”的底气里。宣讲中,邓晶分享了接受表彰后的感悟:“产业工人的舞台从未像今天这样广阔,自己的使命感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2007年,她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入职。面对当时甲醇项目技术封锁、资料匮乏的困境,她毫不畏惧。她钻过每一台设备,巡过每一根管道,爬过每一座高塔,翻过每一张图纸,还提前为各种突发情况做好预案。当电网晃电导致合成气压缩机跳车、系统温度飙升至1250℃时,她在几十秒内果断下达指令,成功化解危机。后来,她整理了23份技术笔记、11个应急工况处理方法,带出50余名徒弟。新时代新征程,她决心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记在心,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血脉,传承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河北长安汽车有限公司汽车调试工张赫用“不是一个人的荣誉,而是一群人的接力”,诠释着荣光背后的团队力量。入职河北长安后,张赫从汽车调试工做起,工作之余向老师傅请教,还自学各种汽车电器维修教材,成为同事口中的“秀才”。为攻克“新长安之星”中门调整难题,他每日从早8点忙碌到晚10点,最终总结出“张赫调整法”,使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80%。荣获全国劳模后,他深感肩上担子更重了,决心继续努力,以实际行动将“接力棒”传递给更多奋斗者,带动更多人成长。

  从铸造车间的造型工转型为铆焊工,再成长为焊接机器人班组长,冀中装备集团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毛料分厂的关虎的荣光则藏在“跨过去就是高山”的执着里。2009年技校毕业入厂后,铸造车间的艰苦环境曾让他一度感到彷徨、犹豫。恰好此时石家庄市召开劳模表彰大会,劳模们“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执着精神,让他种下了“当劳模”的梦想。转岗铆焊工后,他每天多练3小时焊接,焊丝消耗量是别人的3倍。学习焊接机器人时,全英文界面没有难倒他,他白天跟岗录像,晚上回宿舍将指令翻译成中文,总结出“按、熟、明、流、精”工作法,将焊接误差控制在0.05毫米以内。从仰望劳模,到2025年成为全国劳模,关虎用16年的时间种梦、追梦、圆梦。当全国劳模奖章挂在胸前,他更坚定了“带一群人强一群人”的信念。如今,经他培养的35名焊接机器人操作工扛起了公司所有焊接任务,4项国家专利落地。他深切体会到,每个劳动者都是时代的“螺丝钉”,要让每一颗螺丝钉都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支撑。

  时代从不辜负奋斗者。夏立的精度坚守、邓晶的技术传承、张赫的团队培育、关虎的跨界突破,都指向同一个答案——荣誉背后,是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是带动更多人奋进的担当。(记者哈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