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属于劳动者 | (3)钢骨擎天:使命担当铸就钢铁荣光
——从经验炼钢向智慧炼钢升级,看钢铁劳模精神在传承中闪耀
钢花映照千秋业,铁水奔腾万里程。河钢集团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全球化布局,在河北省乃至全国的钢铁行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河钢集团炽热的炉火旁,孕育出一批又一批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钢铁劳模,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和精湛的技艺,为河钢集团乃至我国钢铁工业的蓬勃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企业的脊梁,更是无数劳动者心中的榜样。
郑久强、唐笑宇、任会锋、鲍守坤,他们分别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邯钢公司、石钢公司和承德钒钛的劳模“明星”。他们凭借智慧与汗水,为河钢集团的发展添砖加瓦;秉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积极投身技术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创造了多项行业领先成果,生动展现了新时代劳模的责任与担当。
守初心:经验炼钢淬炼出“华夏第一炼钢工”
“36年前,我走进唐钢公司,是老师傅手把手教我操作技能,让我从‘门外汉’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工人。”忆往昔,郑久强感慨万千。
1989年,19岁的郑久强从唐钢技校毕业,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成为唐钢公司第一炼钢厂转炉车间一名炉前工。当时的炼钢车间条件艰苦、钢花飞溅、尘土飞扬、噪音轰鸣,炼钢工不仅体力劳动繁重,还要时刻小心被飞溅的钢水、钢花烫伤。在这样的环境下,炼钢全凭经验,目测钢水温度是关键,而判断温度误差最多不能超过5摄氏度。郑久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一炉接一炉地“死盯”,练就了“火眼金睛”,出色完成了炼钢任务,不到4年时间便被破格提拔为炼钢炉长。
郑久强深知,仅凭经验炼钢难以满足企业高质量生产需求。1995年,他结合前辈经验和自身实践,创立了“三计算、两控制、四观察”的“三二四”炼钢法,结束了炼钢厂完全凭经验炼钢的历史。1998年,他又首创低合金品种钢冶炼操作法,使该钢种冶炼正品率从不足50%跃升至95%。
2002年,在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代表唐钢公司参赛的郑久强认真学习炼钢行业理论知识,得了94分,理论考核第一名。在实际操作中,他在炼钢转炉前仔细观察炉内钢水液面,胸有成竹地说:“炉温1648摄氏度。”评委和观众们的目光迅速聚集到测温仪表上,仪表显示恰好为1648摄氏度!人们惊叹“简直太神了”。最终,郑久强摘得“全国炼钢状元”桂冠,“华夏第一炼钢工”的名号也不胫而走。
2006年,郑久强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突出课题攻关、人才培养两大功能,在创新炼钢工艺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炼钢技术人才,工作室先后被命名为“郑久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2020年,唐钢公司迁至新厂区,实现了智能化、绿色化生产,郑久强也见证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他深切感受到国家发展为炼钢行业带来的新机遇,立志继续发挥技术优势,为钢铁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钢铁行业技术革新日新月异,河钢集团的发展需要与之适应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河钢集团培养的劳模工匠,我们将以钢铁般的意志扎根产线,用匠心铸造中国制造的‘钢铁脊梁’。”2025年4月9日,河钢集团新质工匠人才培养学院成立,郑久强作为劳模代表道出了河钢人的心声。
勇创新:炼钢世界冠军扛起智慧炼钢旗帜
岁月流转,薪火相传。当郑久强在炼钢炉前挥洒汗水、铸就辉煌时,新一代的河钢人也在悄然成长。2008年,唐笑宇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后,成为邯钢邯宝炼钢厂转炉车间的一名上料工。他继承了前辈们坚韧不拔、勇于创新的精神,凭借自身的勤奋好学和师傅的指导,仅用两年多时间就成长为炼钢工和转炉炉长。担任炉长第一年,唐笑宇在河钢集团深化生产线对标的关键阶段,强化对标攻关,创下连续10个月钢水成分不超内控标准的纪录,至今无人打破。
唐笑宇深知,新一代炼钢工不仅要精通设备操作,还要善于技术创新。为破解“少渣冶炼”难题,他查阅资料、请教专家、分析数据,最终通过调整留渣量、加料时机等,成功冶炼出合格钢水。2013年,在留渣法冶炼基础上推行“少渣冶炼”新工艺,将260吨转炉工序灰耗降到每吨钢15公斤,每月节约生产成本300多万元。他还创新发明“高温、高氧炉渣溅渣操作法”,每年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2018年,在第十二届模拟炼钢挑战赛世界总决赛中,唐笑宇从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15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摘得职业组总冠军。他将荣誉视为国家的荣耀,立志继续扛起钢铁强国的重任,践行工匠精神,锤炼过硬本领。“今后我们将聚焦高端材料‘卡脖子’难题,推动技术攻关从单兵突破向团队作战转变,从经验炼钢向智慧炼钢升级,以创新成果助推钢铁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唐笑宇坚定地说。
从郑久强到唐笑宇,这不仅是两代河钢人的传承,更是劳模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的延续。郑久强用36年的坚守和创新,为河钢集团的炼钢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唐笑宇则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将河钢集团的炼钢技术推向了新高度。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都为企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郑久强的“三二四”炼钢法和唐笑宇的“少渣冶炼”新工艺,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河钢人追求卓越的生动实践。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劳模精神始终熠熠生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钢人砥砺前行。
秉匠心:精益求精铸就卓越品质
转炉炼钢和连铸是钢铁生产流程中紧密衔接的两个核心环节,二者在工艺上前后承接、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钢铁生产的效率、质量和成本。如果说郑久强和唐笑宇在转炉炼钢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那么任会锋则在连铸技术领域默默坚守,铸就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1994年,任会锋以农民工身份入职河钢集团石钢公司。那时的他,对钢铁行业一无所知,初次操作连铸机时紧张得双手颤抖,关键时刻,他的手被师傅稳稳地抓住,告诉他:“稳住,看钢花溅起的距离和颜色,听结晶器的震动,要像中医把脉一样稳、准。”那一刻,任会锋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开始夜以继日地学习与练习,逐渐掌握了炼钢技艺的精髓,从一名懵懂的农民工学徒成长为技术操作骨干,并被任命为副班长。1998年,他又被任命为班长。在此后20余年的班长岗位上,任会锋持续精进技艺,成为了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技术权威。
2020年,石钢公司新区投产。面对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完全掌握,成为任会锋和他的团队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磨合阶段,连铸机频繁出现开机事故,成为制约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瓶颈。任会锋二话不说,与团队连日奋战在车间一线,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他们设计并制作了带有精确刻度的专用工具,统一了关键参数,制定了严格的开机标准化作业流程。这一标准化作业程序的试行和推广,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将年度设备故障率降低了47.62%,为石钢公司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公司将这一标准化作业方法命名为“任会锋操作法”。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任会锋用31年的坚守,诠释了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执着与专注。从一名普通的农民工到连铸首席技师,他的坚守和创新,和郑久强、唐笑宇一样,都是河钢集团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照丹心:爱岗敬业、热心公益的“双面楷模”
在河钢集团的大家庭中,还有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鲍守坤。
1993年,他从部队复员被安置到承德钒钛工作,先后在蒸汽机车司炉工、车辆检修工、车辆列检工等艰苦岗位历练。从入厂的第一天开始,他就主动申请去体力消耗大、工作环境苦的蒸汽机车司炉工岗位。冬天,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夏天,浑身都是汗,煤粉一身粘。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岗位上,他苦练操作本领,操作机车的运行效率名列前茅。
2001年,鲍守坤主动请缨到要求责任心更强、技术水平更高的货修班和列检班一线岗位工作。在车辆钳工岗位,他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总结的先进工作法使检修效率提高了一倍以上。
在列检岗位,他深知检车作业关系着列车的安全运行,一旦有误就会给企业和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于是,他刻苦自学,取得了检车员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掌握了100多种车辆检修技能,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一年时间内,经他列检的16万辆车安全运行率达100%。在承德钒钛百里运输线上创造了“在岗一分钟,敬业60秒”的“铁运标杆”。
工作之余,鲍守坤全身心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上。他坚持无偿献血30年,总量达到32.46万毫升,相当于60个成年人全身血液量的总和。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先后有5000多名工友加入无偿献血队伍,心怀大爱的承德钒钛职工累计无偿献血总量达到了460多万毫升。
“有了人,就有了凝聚力,什么事都能干成。”鲍守坤始终坚定这个信念。2014年,“鲍守坤爱心团队”成功组建,带动了3000多名志愿者从事300多项公益活动,累计向社会捐款20多万元,无私救助200多人。
鲍守坤不仅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更在生活中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用爱心和行动温暖着身边每一个人,这是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升华,也是河钢集团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的全新展现。
截至2024年,河钢集团拥有全国劳模35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2人、省级劳动模范201人、全国行业(部级)劳动模范82人。
烈火炼真钢,劳模铸辉煌。无论是郑久强、唐笑宇,还是任会锋、鲍守坤,他们虽然岗位不同,但都以同样的执着和热情,为河钢集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河钢集团的劳模们以爱岗敬业为笔,以勇于创新为墨,以精益求精为纸,以奉献社会为砚,继续谱写着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记者杨艳)
(图片由河钢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