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 工作。

习近平

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会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工匠

光荣属于劳动者 | (1)铁魂流金: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从马万水到氢冶金,看劳动者的时代跨越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8日 文章来源:河工新闻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精神如火炬,穿越时空,照亮前行的道路;有些故事如丰碑,世代传承,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燕赵大地,从马万水到氢冶金团队,正是这样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书写着属于劳动者的传奇故事。

 

  铁锤凿梦,铸就矿山新传奇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历经多年战乱满目疮痍。在从落后的农业国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全社会对煤炭、钢铁的渴盼,用“大旱望甘霖”也不足以形容。

  1923年出生的马万水,在旧社会学过油漆手艺却没活儿干,沦落到门头沟煤矿成了“背煤汉”。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终于成为一名“掘进工”,成就了中国矿业开发史上的一段传奇。

马万水

  2019年,记者曾采访过马万水的妻子张淑云。张淑云回忆起关于马万水的一件件往事,有心疼、有自豪、有嗔怪、有遗憾。她提到马万水的后背全是肉疙瘩,是新中国成立前在煤矿背煤时被柳条筐长期反复摩擦、流血结疤造成的。马万水在煤矿时唯一一次吃到的饺子,是工头掉在地上的沾了煤灰和稻草的饺子。

  马万水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他所在的龙烟铁矿掘进五组,靠铁锤、钢钎等简陋的生产工具,创下手工作业独头月进尺23.7米的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被正式命名为“马万水小组”。他和小组成员创造出“中间楔形掏槽法”等十多种不同的“掏槽法”。1958年,他们连续两次创造了独头“一次成巷”全国黑色金属矿山掘进新纪录。1960年4月,马万水被授予工人工程师职称,同年被有色金属矿山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联合国的有关机构也曾对他创造的先进掘进技术进行专门讨论研究。

  马万水的故事是那个时代劳动者艰苦奋斗的缩影,他用生命铸就了铁人精神,激励着无数劳动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奋勇前进,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他的精神成为燕赵大地上的宝贵财富,代代相传。

 

  代代相传,“精神富矿”永不竭

  “这样的大锤和钢钎是当时开矿时仅有的工具,坚硬的岩石上工人苦干一个月才打进去1.7米,面对效率低下的困境,马万水首创‘分班竞赛’机制,手把手传授打眼技术,仅一个月便将月进尺从1.7米提升至6米。”在龙烟矿山分公司马万水纪念馆内,河钢集团张宣科技青年职工正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参观展馆内陈列品,马万水使用过的大锤、钢钎以及当年的老照片让大家心中对劳模精神的感受更加具象化。

  这些工具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它们见证了马万水在矿山上的艰苦奋斗历程,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马万水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也正在新时代转化为绿色革命、产业报国的新动能。在马万水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新一代的“铁人”们正以氢能为笔,书写着绿色冶金的未来。距龙烟铁矿遗址30公里处,全球首例氢冶金示范工程在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拔地而起,开启了冶金工业的“氢”春革命。

张宣科技青年职工参观马万水纪念馆

  “传统冶金依赖焦炭、煤粉等化石能源,我们主要利用氢气进行冶金。与传统工艺相比,氢冶金每年可减排80万吨二氧化碳,减少八成以上烟粉尘。”河钢集团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经理路鹏介绍,从“碳冶金”到“氢冶金”,这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劳模精神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氢气虽好用,但制取难度极大。在氢冶金示范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张宣科技的一线职工们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国劳动模范、张宣科技氢冶金公司作业长李利杰回忆起氢冶金示范工程初期遇到的困难:“当时的技术难题有一大堆,氢气的制取和应用都需要全新的技术支撑。但我们没有退缩,加班加点翻译了270余份外文资料,在值班室度过了700多个日夜,将每个工艺参数研磨成‘攻坚密码’。有一次为了调整一个参数,我们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最终探索出‘焦炉煤气零重整竖炉直接还原’技术,这也是全球首创。”

  在氢冶金项目现场,李利杰向记者展示着手中的产品,他手中一颗颗不起眼的灰黑色颗粒,正是氢冶金示范工程产出的直接还原铁,其生产过程实现了零污染,堪称国内独有。

李利杰展示直接还原铁

  在氢冶金公司研发部门,公司责任工程师、宣钢工匠杨澎深有感触地说:“李工常说劳模精神,就是对每个细节的‘死磕’,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执着。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但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进。”

  2022年12月16日,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实现全线贯通;2024年3月29日,国内首个“氢基竖炉—近零碳排电炉新型短流程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启动实施;2024年12月16日,河钢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正式投产……氢冶金,正逐步重构工业与自然的“对话”方式。

 

  “氢”启未来,创新突破攀高峰

  1961年8月12日,年仅38岁的“矿山铁人”马万水,因病逝世。只为工友留下了一句嘱托,“要永远争先进、攀高峰,把党交给咱的红旗保住”。

  岁月流转,精神不息。在氢冶金公司,李利杰带领着团队继续传承着马万水“站在排头不让,把住红旗不放”的精神丰碑。实际上,氢冶金存在许多无人触及的未知领域。不仅是张宣科技,彼时我国部分企业也在攻克氢冶金的相关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难以预料的问题,都需要去领悟、摸索、完善、解决。作为产线负责人,李利杰不是在主控室跟氢冶金外方团队关注各项运行参数,就是在密布着管道与仪表的作业现场研究改进设备。200页的氢冶金技术操作规程里,详细注明了7个大项、上百个小项的技术规定,这都是李利杰带着团队一点一点试出来的。他们每天穿梭于各种管道和设备之间,仔细检查、详细记录、认真钻研,用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

氢冶金项目现场

  在李利杰和团队的坚持创新下,他们一步步争先进、攀高峰,打破了外方专家“逢停机必排料”的理念束缚,创新实施“氢基竖炉不排料、系统保压操作”,在确保DRI百分百合格的同时,大幅缩短了检修后复产进程,每次检修复产可节省费用173万元,就连开机操作时间也从原8小时以上缩短至3小时以内……李利杰在氢冶金材料备件国产化替代攻关中,累计实施工艺优化改造112项,完成国产化替代122项,“全球首例”设备国产化率超过70%。开发“锥部气体分配控制技术”,摸索出“金属化率-产量-顶温”最佳匹配参数,能量利用率大幅提升。

  截至目前,他和团队已申请氢冶金领域相关专利64项,获得授权27项,申报《直接还原工厂CO2脱除技术规范》氢冶金技术相关标准11项,其中《炼钢用氢基竖炉直接还原铁》《氢基竖炉直接还原用球团》2 项行业标准已被工信部批准立项。

  2024年9月,李利杰带领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绿氢”氢冶金工业化生产,直接还原铁合格率达到100%,成功验证了“绿电—绿氢—绿钢”生产的技术可行性,助力企业迈出了探索全绿氢近零碳氢冶金技术的重要一步,上榜2024年度“行业绿色低碳引领十大事件”。

  “将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国家战略需求相匹配,自身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愿景相结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产业工人的最大价值。”李利杰说。

 

  “智能化+”,产业腾飞创辉煌

  时间向前走,技术向高攀,产线数字化建设日益完善,“智能化+”已渐成标配。在生产现场,氢冶金的“智慧”程度让记者眼前一亮:随处可见的计量仪表、智能阀门、传感器等“高科技仪器”遍布厂区,3000多个数据采集点像“触手”和“眼睛”一般,自动采集和监测各区域各环节的参数变化,实时对生产运行给出跟踪判断。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全球首例氢冶金项目投产落地、达产达效,逐渐降本创效,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实现效益飙升,能有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创新驱动下的智能化应用。

  “能够站在行业的前沿,亲手操作全球首例氢冶金设备,我觉得真是万分荣幸。”氢冶金公司值班工长杨彭告诉记者,站在氢基竖炉前,遥想企业从操作“老掉牙”的“碳冶金”变革为“氢冶金”“掌控者”的过程让他感触颇深。传统高炉现场设备发出的嘎吱声和哐当声交织起来比菜市场的喧闹还吵,和现在干净整洁的园区形成了明显的区别。“我深刻感受到了创新对于企业和职工的重要性,借助智能化创新,不仅大家的工作强度减少了,还将职工从恶劣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避免接触粉尘、噪声等危害因素,降低职业病率,大家的幸福感满满。”

  杨彭的经历代表着氢冶金公司一线产业工人的成长缩影。在这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团队中,大家从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成长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进一步优化氢冶金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研发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从氢气的制备、提纯到直接还原铁的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从头开始,他们终于在氢气与矿石反应的温度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使反应效率提高了15%左右,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职工现场操作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氢冶金公司还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公司邀请专家学者来厂里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同时也派送团队成员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培训课程,拓宽视野,获取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成果。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氢冶金公司的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氢冶金领域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从马万水工作小组到氢冶金团队,这不仅是时间的跨越,更是精神的传承与升华。马万水用他的铁锤凿开了矿山的新纪元,而氢冶金团队则用氢气开启了绿色冶金的未来。他们都在各自的年代,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马万水的精神,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燕赵大地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河北产业工人。而氢冶金团队的探索与创新,则为这种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当氢冶金竖炉的蓝焰与历史的钎火在晨光中交织,劳模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化作中国工业的精神基因,永远滚烫。

  (记者贺耀弘 韩廷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