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 工作。

习近平

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会委员会
当前位置:首页>劳模工匠

光荣属于劳动者 | (2)乌金脊梁:跨越三个世纪的奋斗交响

从“矿山愚公”到智造时代,看开滦劳模精神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9日 文章来源:河工新闻网

  在燕山南麓的滦河之畔,有一家承载着中国近代工业记忆的百年企业——开滦集团。1878年,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矿井在开滦诞生的轰鸣声中,一群矿工挥动着铁镐,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凿开第一缕曙光。147年后的今天,当5G智能采煤系统在千米井下织就数字网络,开滦职工传承的劳模精神如同淬火百年的乌金,在时代熔炉中愈发璀璨夺目。从“矿山愚公”吴旭芝到“煤化工尖兵”邓晶,从“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的侯占友到“痴迷”技术创新的“蓝领专家”刘少辉,一代代劳模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国产业工人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

 

  奠基之魂:矿山愚公的赤子之心

  1949年平津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21岁的吴旭芝由山东逃荒者成为开滦唐家庄矿的正式矿工。“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正是这朴素情感使吴旭芝立下了志向:要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矿山,为党争光,为工人阶级争气。

  “党是我的妈,矿是我的家,要听党的话,管好我的家。”吴旭芝很早以前就在日记里写下了这几句朴实话语。这就是他融入血液中的信念,这就是他身体力行的“座右铭”,从入职到退休,吴旭芝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纪录:他天天出满勤、干满点,30年“不走样”;他经历过的30多个春节,除了矿井检修停产以外,他都是在井下劳动中度过;1956年被评为矿上的劳动模范,到1981年光荣退休,他当了25年劳模,从矿级劳模成长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被赞誉为“开发矿业的优秀共产党员”。

吴旭芝

  矿工们这样评价吴旭芝:啥叫不简单?工作天天干在大伙儿前面,就叫不简单!啥叫不平凡?30年不走样,就叫不平凡!为了多出煤,脚砸肿了,他一天没歇,一瘸一拐地坚持下井。他每次外出回来,第一件事就是下井生产。

  1977年,这位“老愚公”登上全国劳模领奖台时,怀里揣着的不是勋章,而是20多张泛黄的割煤机设计图纸。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出37名技术骨干。如今开滦劳模展馆里,那盏他用了30多年的矿灯依然明亮,诉说着一个产业工人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攻坚之魂:危难时刻的英雄群像

  在开滦博物馆的劳模事迹墙上,有一张侯占友的半身照:他头戴矿工帽,身披大红花,黑里透红的长方脸,目视前方,满脸笑容,显得格外精神。这是侯占友当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时的照片。

  1927年出生的侯占友,12岁开始在开滦赵各庄矿北山石厂做童工。1946年,他在赵各庄矿下井当了工人,受尽压迫剥削,尝遍人间苦难。唐山解放后,侯占友翻身做了矿山的主人,从此,他把对党的一片赤诚化作了冲天干劲。在侯占友看来,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最佳方式就是拼尽全力多出煤。

  20世纪70年代,“煤炭告急”的警报响彻全国。侯占友得知这个消息后辗转反侧:煤是国家的工业粮食,国家缺煤和咱家里缺粮一样,宁可咱家缺粮也不能让国家缺煤……这句朴素誓言,便成了侯占友一生的写照。1971年至1975年,他每年出勤超过400个班,相当于常人工作量的近两倍。他本是起重工,但每天完成本职任务后,他自带干粮扎进采煤一线,累计义务劳动491个班,不要一分加班费、一斤补助粮。工友们戏称:“在册采煤工九十九,点名一百人答‘有’,多出的那个正是侯占友!”


侯占友

  1974年春节前夕,开滦接到来自国家计委的紧急电报:全国用煤非常紧张,要求开滦在现有基础上再多出煤。“因为缺煤,春节期间上海南京路的灯不能全开,首都人民大年三十吃不上饺子!”这个消息“撞击”着侯占友以及开滦十几万矿工的心。

  腊月二十八这天,侯占友背着一袋干粮直奔井下。他攉煤打柱,排险闯关。干粮袋慢慢瘪了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早晨,侯占友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在井下整整干了三天三夜!

  正是有了这样的劳动模范和这样的矿工队伍,开滦实现了每天向上海增发一列车煤炭的目标,由此缓解了国家用煤的紧张状况。

  1975年5月25日,新华社播发的长篇通讯中,称侯占友是“地球转一圈,他转一圈半;地球转两圈,他上三个班”的“矿山铁汉”。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这是一场罕见的大灾难。外国人由此断言:开滦煤矿20年也恢复不过来!

  那是一个烈火锤炼真金、危难造就英雄的时刻。正在省委党校学习的侯占友听到这个消息后,次日上午就赶回了唐山。晚上9点多,他找到自家的窝棚,放下行李,扭头就走。家人问他:“老侯,家都成这个样了,你又到哪里去?”他回答:“小家受了损失,国家损失更大,我要到矿上去。”

  此后一个多月,他没回家吃过一顿饭,没回家睡过一次觉,一直在矿上摸爬滚打,抗震救灾。余震中,他攀爬32米高的井架检查设备,徒手挖掘被埋工友,连续七天七夜组织排水抢修。这位“矿山硬汉”在灾难面前展现出惊人的毅力。地震后的第16天,赵各庄矿生产出了第一批“抗震煤”。


开滦唐山矿业公司厂区

  在赵各庄矿北山半山腰上,一间简陋的石屋显得与众不同。石屋内不过五六平方米大小,由参差不齐的一块块石头简单垒成,雨天漏雨,冬天透风。这就是侯占友退休后的创业石屋。

  “年过五十五,退休不退伍。”1982年9月,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侯占友拒绝高薪聘请,卷着铺盖来到了北山坡上。他想趁着自己体力还行,要在这里大干一场:绿化荒山,在山坡上建一座公园。他自掏腰包,买大锤、钢钎、铁镐等各种用具。为开山劈石,他抡折了8根锤把,磨烂了8双鞋。受条件所限,在山上干活比平地难上加难,水泥、石渣、木料等都要靠人力往山上背,3吨水泥,13吨石渣,近万块砖,侯占友硬是背上了山。6年时间里,他在北山上垒起了2000多米堰坝,栽树1000多棵,培育100多盆花草,种植400平方米的绿化带,4个凉亭和1个活动室也逐一修建完备。昔日光秃秃的荒山,被他改造成了景色宜人的北山公园。

  病重之际,他仍念叨着:“山上的树怎么样了?”侯占友用一生诠释了“特别能战斗”的原始内涵:不计得失、无畏艰险、为国奉献。

 

  传承之魂:煤化工战线的“乌金玫瑰”

  如果说侯占友代表的是我国工业化初期的“铁人精神”,那么邓晶则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智造力量”。

  2007年,22岁的邓晶加入开滦中润煤化工公司,成为焦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首批技术工人。这个易燃易爆、工艺复杂的领域,曾让无数人望而却步,她却以女性特有的细腻与坚韧,驯服了“危险分子”。


邓晶 本报记者赵伟龙摄

  她的业务能力有多强?从一次突发险情的处理中可见一斑。那是2007年底的一个夜晚,甲醇装置突发紧急情况,正上夜班的邓晶发现一台大型运转设备突然“跳车”。1250摄氏度的高温、5.5兆帕的高压随时可能引发爆炸,危险一触即发。几十秒内,她迅速发出了各种指令,瞬息之间,压力卸了,温度降了,煤气、氧气、各种介质被控制住了。当她的手松开鼠标和对讲机时,才发现身后站满了全公司各级领导。在那惊心动魄的几十秒钟内,没人敢打扰这位淡定从容的小姑娘。

  事后有人问她怎样做到临危不惧的?她说,她熟悉每一台设备,跑过每一根管道,爬过每一座高塔,看过每一张图纸,技术精了,自然也就不怕了。

  2014年,“邓晶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10多年间,她带领团队完成40多项技术创新,提高装置产能10%,其中有的发明专利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有的技术改造实现了国内首创应用,为企业创造效益上亿元。2022年,她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将工匠精神注入绿色发展新征程:技术工人的舞台从未如此广阔,我们要让煤炭在指尖跳舞!

  从“万能操作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邓晶的蜕变映射着中国制造业从“人力密集”向“智力密集”的飞跃。

 

  创新之魂:智能化矿井的领航先锋

  在如今的开滦集团范各庄矿业分公司机电科运行车间技能大师办公室里,全国劳模刘少辉的办公桌上经常铺满图纸。这位从技校走出来的机电专家,至今保持着每周通读两本专业书籍的习惯。2020年,他研发的“热成像人体移动测温装置”将体温检测误差控制在0.1℃~0.3℃,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令工友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在矿井提升系统上的突破:通过改造液压油冷却系统和引入PLC智能控制,使设备故障率下降75%,为企业每年节约维修成本1200万元。由他领衔的“乌金创客联盟”,累计完成创新成果230项,其中60项申请了国家专利。


刘少辉 记者赵伟龙摄

  在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刘少辉团队开发的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毫秒级响应。当记者问其拥有一身本领为何选择坚守煤矿时,这位两鬓染霜的工匠指着眼前的操控台说:“当年侯占友扛着铁镐开山,今天我们用代码‘智造’矿山,那份对党和国家的忠诚永续传承,永远不变。”

 

  精神之光:跨越时空的劳模密码

  从吴旭芝到邓晶,一代代开滦劳模用不同的奋斗轨迹诠释着同一个精神内核。他们的故事里,既有战争年代“特别能战斗”的血性,也有和平时期“特别能奉献”的坚守;既有技术革新“特别能攻关”的智慧,更有面对艰险“特别能吃苦”的韧劲儿。


开滦中润公司产业园区

  可以说,开滦,是一家英模辈出的企业。特别是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开滦共产生各级劳模9360人次,其中全国劳模31人次(29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8人次;部级劳模154人次;省级劳模280人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3人次;市级劳模3141人次;集团级劳模5703人次。劳模精神已经融入开滦人的血脉,构成了开滦独有的劳模文化。开滦人永远铭记着劳模的功绩,开滦集团累计设立功劳簿425册,记录各级劳模事迹112928件。在开滦博物馆专门设有一面展示劳模精神与风采的“劳模墙”,它向每一位参观者述说着劳模们创下的不凡业绩。在这些数字背后,是“特别能战斗”精神的代际传递——它化作吴旭芝笔记本上的安全规程,凝结在侯占友背篓里的树苗上,镌刻在邓晶实验室的数据曲线里,闪耀在刘少辉团队获得的专利证书中。

  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智能矿山的崛起,从“人力密集”到“智力密集”的转型,开滦劳模群体见证了中国工业的沧桑巨变。劳模精神从不是静止的遗产,而是在每个时代都迸发新生的火种。这种精神,是开滦的魂,是百年工运的根,更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永恒动力。

  (记者赵伟龙 通讯员张玉新 刘月)

  (图片由开滦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