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 | 二等奖:报告文学《平民英雄》
平民英雄
庞利鹏
四月的阳光,暖暖地照在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一栋普通居民楼上,80岁的左新民戴着老花镜,在聚精会神阅读报纸,像许多普通退休老人一样。
“嗨,没啥好说的,就是当兵去了,干了当兵该干的事儿。”提起60年前的从军经历,本来很热情的他,立刻显得有点拘谨,两只大手紧张地搓着,一点也看不出像一位曾经获得一等功的功臣。
太阳斜斜透过玻璃窗,落在老人脸上,褶皱里满是岁月沧桑。沧桑背后,是一位隐姓埋名近40年老人的承诺与坚守。
时光倒回到1959年11月,18岁的左新民从家乡邢台钢铁厂一名工人参军成为一名新兵。在经历了严格政审后,他被告知将前往特种部队受训,“至于去哪,具体干啥,都没说。”
新兵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下车,番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射炮兵独立第一营。左新民后来才知道,那是北京大兴。
进入军营第一天,就有专人给左新民和战友们上保密课,包括部队番号、地址、从事的工作对外一概不能说,哪怕是家人。每个兵进出听课教室要佩戴好几个证,课本不能随便拿,笔记不能随便拿,借阅必须要到保密室,任何带字的东西都不能带出去。
左新民郑重承诺,并意识到这是一项重大的军事秘密。
真实情况是,新中国成立后,敌侦察机频繁进入我国领空获取情报。而1958年之前,我国还没有地空导弹部队来护卫领空安全。1958年10月,新中国第一支地空导弹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地空导弹兵第一营成立,这就是“神秘的543部队”,而左新民和战友即是这支部队的第一批义务兵。1958年11月,我国从苏联引进萨姆-II导弹。左新民和战友就是来接受培训的。
一个年轻人,和祖国的领空保卫战就这样不期而遇。
“晚上睡大通铺,水龙头在帐篷外,经常冻,要用火烤烤才出水,早晨用这水洗脸,寒气刺骨。”左新民回忆,当时条件很艰苦。
3个月后,左新民被分到了一营技术保障连二排氧化剂班任二号操纵手。这项工作有一定伤害,每次训练都要穿胶鞋、呢子外套,戴防毒面具,但没有一个兵提出来换岗,“当兵就得听命令。”
左新民和战友一边学习技术要领,一边进行训练。组装一次发射助燃剂,需要4至5小时,不断训练是为缩短组装时间,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准备好发射。
左新民专门负责往导弹里加注氧化剂。这项工作操作起来需要格外小心。要是连接不好氧化剂就会往外喷,容易烧着人,烧到身上就是一个坑。不管多冷多热,每次工作,左新民都要穿着呢子大衣和胶鞋。工作结束,浑身的汗会顺着腿流到靴子里边,“咕嘟咕嘟”很难受。可不管多难受,他都始终坚持。
由于左新民训练刻苦、认真,很快成为技术能手。当战士几年里,他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还获得“技术能手”证章。
就这样,这一群承载着捍卫中国领空尊严的战士,与世隔绝在北京郊区2年多,摩拳擦掌等待一场在空中和敌机的交锋。
从1962年开始,按照中央军委部署,左新民所在部队开始了风餐露宿的帐篷生涯。他跟随部队转战河南、上海、陕西、广西、内蒙等地,足迹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他们的目标,是击落侵犯我国领空的敌机。
野外行军,相当艰苦,没有营房,都是住帐篷,而且住得离农村很远,一般找有树林比较隐蔽的地方,不容易让老百姓或者外来特务等人发现。为了避人耳目,左新民和战友们执行任务期间,穿的不是军装,而是跟工人一样的蓝色服装,装扮成勘探队员的样子,对外的名称是“地质勘探大队”,然后去执行拉练和押航线。押航线是根据敌侦察机出没规律预判。因为当时我国使用得是从苏联引进的萨姆-II导弹,这种导弹体积庞大,拦截面积只有20至30公里,而敌侦察机却能在2万多米高空任何位置出现,很难捕捉到,只能机动布置。
就这样,从秋天到严冬,塞外苍茫的风沙,屡次淹没左新民和战友们的帐篷,但为了击落敌机,大家硬是坚持了下来。
野外环境虽然苦,但是却磨练了左新民的性格,也让他从许多指战员和战士身上,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部队上下齐心协力击落敌侦察机的信心和决心。野外行军期间,他郑重向部队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事业奉献终身。由于左新民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野外行军过程中表现突出,1964年9月,他被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1965年9月,成为一名正式党员。那时,他所在的连队100多名战士,只有他和另一位战士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听到这个消息,左新民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干在前、冲在先,苦练业务本领,为早日击落敌侦察机贡献一份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1月10日,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对于左新民所在的一营来说,这是个载入史册的日子。
那天之前,左新民和战友们已经在内蒙古萨拉齐小镇沙漠中坚守了近千个日子。当日,他们接到上级指示,进入一级战备状态。21时左右,左新民所在的技术保障三连接到任务提前进行导弹组装,他是2号手,主要是跟导弹对接加注枪,准备加注燃料。然后把组装好的导弹转给二连,用于发射。
塞外的夜格外得冷,左新民的手冻得已失去知觉。但想到自己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就立即有了百倍精神,每一次加注操作,他都分外认真,时刻准备着战斗。21时15分,目标出现,左新民和战友们随即发射导弹,第一发、第二发命中目标!击中以后,大家都不敢说,反正知道这个目标在下降,由两万米、一万八千米、一万六千米......一直到目标消失。
随后,他们从上级信息中得知,敌U-2侦察机真的被他们击落了!次日,他们还活捉了飞行员张立义。据腾讯网《美军U-2侦察机,全世界只打下来7架,却有5架是被中国人击落》一文介绍,全世界共击落7架U-2侦察机,其中5架是被543部队干掉,第四次就是发生在内蒙古自治区萨拉齐,也就是左新民参与的那次。
新中国第一支导弹营几年来的奔波、坎坷和艰苦付出,在萨拉齐这个寒冷的冬夜里,终于有了辉煌的战果。
左新民和战友们胜利了,他们脱下石油勘探队的蓝棉袄,换上了压在箱底很久的军装,着实令相处了多天的乡亲们大吃一惊。
在之后召开的庆功大会上,由于在战斗中表现突出,左新民被空军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一等功。
从那以后,左新民更加拼命苦干。1966年,他破格提干,从一名技师逐渐成长为排长、参谋、连长。1979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一名超期服役多年的老兵,左新民着眼部队发展大局,觉得其所在部队已经开始研究新的科学技术,需要更多高学历人才,而自己学历有限,所以主动提出退役请求,要求脱下心爱的军装。临行前,部队领导专门对他进行了最后一次保密教育,告诉他在部队从事的这些事,不能随便讲,即使转业后也不能随便讲。左新民再次郑重承诺。
其实,参军以来,他始终保守着最初入营时的保密承诺,在部队从事的一切工作从未对家人说过,就连妻子也不知道他在部队干啥。
1968年,左新民回乡期间,经人介绍与现在的妻子郭梅秀相亲。郭梅秀问他在部队干啥,他说养猪,没透露一点立功受奖的事。后来,郭梅秀寻思,养猪就养猪吧,反正当兵的靠谱。就这样,两人结为伉俪。婚后,两人保持着半个月一封信的联系。每次来信,左新民从不说他在部队的工作,只是问下家里老人孩子的情况。他的二儿子出生后,郭梅秀发现,一连几个月没收到左新民来信,发出去的信也没退回来,但就是不见回信。当时没有电话,郭梅秀也只知道左新民的邮箱是三个数字,除此之外,连左新民在哪儿服役都不清楚。没有办法,她只有在家瞎琢磨、干等。就这样,郭梅秀带着两个孩子,担惊受怕了一年多后,终于收到了左新民的回信。对于失踪一年多,左新民在信中仅有四个字解释:执行任务。
对于这段历史,左新民也记忆深刻。他说,当时他外出护送一批武器,属于涉密任务,压根儿不在部队,根本顾不上看信。回来后收到一摞信,信中郭梅秀封封追问他干嘛去了、为什么不回信,可部队有部队的纪律,不能说就是不能说,所以就只写了四个字。
1979年,左新民考虑到部队新的形势,主动提出退役时,妻子郭梅秀也不太同意。因为妻子郭梅秀已于1975年开始随军,并作为随军家属被安置在当地交通部门工作,生活、工作条件相对不错,也已习惯了部队的日子。她担心退役回到原籍,工作、生活和住房等条件与在部队会有较大差距,所以有了不同意见。
可是左新民不这样想,他觉得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在部队一天,就要为部队做一天贡献,这才能展示一名党员和军人的担当与责任。现在自己知识已难适应部队需要,还是留出更多机会给新人更好,这才是一名党员的本色。为此,他努力说服妻子,并严格服从组织“现在国家还有困难,即使有职务回去后也是按士兵安置”命令,在领取了部队发放的一千多元安置经费后,一家五口回到了老家邢台。
1979年1月,左新民被分配到当时的邢台供电局修造厂上班,妻子郭梅秀则被安置到当地一家地毯厂。没几年,地毯厂经营惨淡,郭梅秀下了岗。为了生活,她就自己学做小生意。早上5点坐火车去石家庄批发服装,然后骑着车子奔波几十里到邢台市附近集市卖,用赚取的差价贴补家用。
那会儿,他们五口人住在20多平方米的两间小平房,一年四季只能在院里做饭,三个孩子挤一张床。直到1987年,左新民所在单位福利分房,他分到了50多平方米的小两居,又把一楼的小院搭建了一间出来。大儿子成家,在其中过渡了几年,二儿子结婚也在这间小房过渡了几年。后来,孩子们像长大的小燕儿一样飞出了这个狭窄的“小窝”。2020年,左新民所在小区赶上了老旧小区改造,他才和老伴儿搬出,临时租住在附近小区。对于曾经受的苦、遭的罪,左新民从未抱怨过。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何况现在自己和老伴儿都有退休金,国家每年还发放军转干补贴一万多元,生活也没那么大开销,很知足。
左新民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自从转业到邢台供电局一直到退休,他始终以一名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保守部队秘密,将军功章深藏在家中,从未拿出来展示;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像一头老黄牛那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那段载入防空史册的辉煌经历,成为左新民心中最珍藏的记忆,也是他今生最大的秘密。
转业初期,左新民在邢台供电局修配厂生产科工作,主要为电厂服务。由于供电企业对专业有一定要求,左新民又不太熟悉专业,他就挑自己能干的活儿干。在科室,他是最勤快的人,许多工作都是主动干、抢着干。同事们有时劝他,端上铁饭碗了,就不用那么卖力了。可他却回答,“大家干专业出力了,我不太懂专业,干好力所能及的活儿也是尽责,这也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后来,他被调至政工科,负责通讯报道工作。他充分发挥自己在部队担任过军务参谋、连长,写过材料的特长,精心编制采访计划,努力展示企业形象。为了采写好的稿件,他经常徒步深入基层采访,采写的多篇稿件在当地媒体发表,很好宣传了企业亮点工作及员工事迹。
此后,他又先后在行政科负责过房屋维修、考勤等工作,在老干部科负责过财务等工作。虽然干得工作都很普通,但是他始终无怨无悔,并坚持干一行、爱一行、干优一行。从未因为工作调动找过组织。
“供电工作专业性很强,我的技术不行,组织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咱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左新民看来,工作和打仗是一样的,必须要有技术。他还积极发挥自己当过连长、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长,主动帮助单位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随时随地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998年退休后,左新民退休不退岗,依然每天坚持读书看报,主动为单位发展建言献策,为社区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发挥余热。
平时,他经常主动到邢台供电公司老年活动中心,帮着整理资料、策划活动方案、上门为离退休员工发放内部期刊等,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丰富老同志业余生活贡献力量。为缅怀历史,传承红色文化,他充分发挥曾经从军的优势,参与编写了《回顾抗战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图片集》,并在邢台供电公司内部印制,在邢台市多家中小学巡展。
闲暇之余,他还根据日常了解到的情况,积极为公司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等提出建议。在创建文明社区工作中,他担任了离退休人员北关片区的片长,成了社区一名志愿者,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向居民讲解文明创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平时,无论刮风下雨,只要单位有什么活动和通知,他都会认真负责通知到每一个人。有的电话打不通,他就步行带着雨伞到家里通知到。邻里之间要是有什么矛盾,他也总是积极调解。邻居们都夸他是热心肠,有责任心,服务热情。虽然干的工作很琐碎,也不是自己擅长的工作、没有任何报酬,但左新民始终不忘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本色,靠着在部队磨炼出的一股子拼劲,埋头苦干,把服务社区工作干得有声有色。
“咱是当过兵、宣过誓、受过党的教育的人,不能因为退休就养老赋闲,只要能动、有一点力量,我就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党、为社会贡献力量。”
然而,令左新民没想到是,201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打破了他的退休生活。那年,左新民无意中看到了一部名为《绝密543》的电视剧,当时就觉得心里泛酸。他大手在膝盖上拍了两下,把这部电视剧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时不时跟着剧情流泪,他知道,当年543部队的事情解密了。
没有人通知这些543部队的功勋们,保密期过了,他们受过的嘉奖可以公之于众。他们还在死死地遵守着进入部队时的保密教育:不能说,不能跟任何人说,不管是番号、地址、工作内容……
直到2018年单位采集退役军人信息,才揭开了左新民不为人知的保密人生。家人、同事和邻居才知道,身边这位老人竟是国家一等功臣。他的那些在部队的奖章和那张珍贵的一等功奖状,也是此时,妻子和孩子才第一次见到。
妻子孩子埋怨他,他却说,“他们不懂。这是纪律!不管是在部队还是退伍了,都不能说,家里人也不行。”平时,他总是以一名共产党员和军人的标准教育子女和孙辈,叮嘱他们要不忘初心,干好本职工作为国家多做贡献,积极培育良好家风。
左新民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全社会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当各级领导来到他家里看望慰问时,左新民却没有提过任何条件。他说党和国家对自己很照顾,生活上很知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军人,保守秘密,是应该做的事。
2018年12月,他和一位战友专程到转业前老营房看了看,原地已经拔地而起2层楼,左新民没进去,对着大门口敬了个军礼。左新民的事迹在网络上发布后,昔日出于保密要求未曾联系的战友已有20多名与他取得了联系,“可惜啊,指导员和副连长都不在了……”左新民有些感慨。
尽管“隐姓埋名”39年,失去了很多应得的待遇,但左新民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军人,他从不后悔。因为在他的心里,那段参战经历就是至高荣誉,保守国家秘密更是无上光荣。
一声承诺值千金,一生为党终不悔。
不摆功、不伸手、不争名,在左新民看来,人的一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一辈子无愧于党员的称号,一辈子为群众做点事,一辈子保守国家秘密,这就是左新民一生对党的承诺。
当时光的尘土被打扫干净,英雄回归本来面目时,我们才真正懂得,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在默默砥砺前行。
就像一位网友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的左新民事迹文章后留言那样:“致敬,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全托你们的福,你们才是值得大家敬仰的英雄、功臣,人民永远记得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