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会工作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基础性 工作。

习近平

枣强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工会委员会

河北省职工文化“五个一”精品创作大赛 | 二等奖:报告文学《蕙质蘅香梨园情——彭蕙蘅和她的戏曲传承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0日 文章来源:河北省总工会宣教和网络工作部

蕙质蘅香梨园情

——彭蕙蘅和她的戏曲传承工作室

刘进忠

  

  10月4日,天朗气清,秋色怡人。 

  金秋假期的正定古城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金牌调来银牌宣,王相府来了我王氏宝钏……” 

  一袭红衣,精神抖擞,一曲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高亢激越、气吞山河,彭蕙蘅一开口便赢得掌声阵阵,喝彩声此起彼伏。  

  走进正定戏窝子—《国庆中秋戏相逢京评梆名家名票演唱会》在这里连续举办三天,梅花奖获得者彭蕙蘅偕雷葆保、彭艳琴等国家一级演员精彩上演,吸引了大量戏迷和游客驻足聆听,彭蕙蘅老师为大家呈现的河北梆子经典剧目《窦娥冤》中哭街的选段,她的演唱时而委婉细腻,时而高亢洪亮,将这一经典剧目中跌宕曲折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特征演绎得精彩纷呈,尽显河北梆子的戏曲魅力,不少游客纷纷驻足聆听,广大戏迷大呼过瘾,在假日休闲之余淋漓尽致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位天津游客兴奋地表示:“今天非常难得能够在正定听到彭蕙蘅老师的公开课,让我深深感受到河北梆子的艺术魅力,也让孩子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非常好。” 

  本次演出由中共正定县委宣传部、河北省戏剧家协会、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主办,彭蕙蘅戏曲传承工作室承办,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让广大市民游客感受到正定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河北梆子独特的戏曲魅力。 

 

    

  彭蕙蘅是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剧系教师。多年来,她在坚持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艺术的薪火相传。2022年,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落地正定,打造集戏曲艺术研究、整理、交流、展示和表演于一体的现代戏剧空间,并举办了多场文艺演出、讲座。彭蕙蘅和徒弟们一起进行“梆腔新韵”系列演出,让新人演员开嗓,唱出时代之声。同时,她在工作室开办青年演员传承培训班,传承传统文化,为河北打造“北方戏窝子”贡献力量。 

  一边是舞台,一边是讲台。彭蕙蘅二十年余年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既培养了一大批河北梆子青年人才,也不断升化着自己的艺术造诣。她牢记初心使命,在戏曲传承中培根铸魂。大手拉小手,探索教学新模式积极培养戏曲新生代,为传统的戏曲艺术守住了一片天,让河北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戏窝子”。     

    

      

  梅花香自苦寒来。 

  彭蕙蘅自幼喜爱戏曲艺术,学生时代在河北省艺术学校经过六年的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河北梆子剧院。学艺期间,彭蕙蘅从未休息过寒暑假,就连大年初一她大多也是在排练场练功度过。 

  1994年,河北梆子首次赴欧洲意大利、法国演出,彭蕙蘅高烧近四十度,每天白天在后台输液,晚上上台演出,主演了二十场《美狄亚》,一个月欧洲巡演回来,瘦了二十斤,因吃药输液不当,造成常年失眠的后遗症,至今未愈; 

  1997年,她带领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团赴南美,参加圣菲波哥大国际戏剧节,她深知此行对河北梆子的意义,为此痛失怀孕三个月的孩子;排演《孟姜女》期间,她不顾膝盖严重滑膜炎,忍着剧痛表演跪步、跪搓、跪转,导致膝盖溃烂化脓,一出戏下来血水、脓液沾满了彩裤;承办国家艺术基金河北梆子《窦娥冤》青年人才培养,彭蕙蘅一人教授三十多个窦娥,视嗓子如生命的她,因课程太多,过度劳累,嗓子一度失声半年之久。 

  1995年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角逐中,彭蕙蘅以全票夺得桂冠,时年28岁,成为河北省最年轻的梅花奖演员。  

  大爱无疆。当年,学生孙娜面临因交不起学费而失学的困境时,彭蕙蘅拿出自己的工资2万余元资助孙娜完成了学业,如今孙娜已成为河北梆子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在国内屡获大奖。 

  1998年,彭蕙蘅带领河北梆子青年团在希腊演出期间,正赶上国内南方发生洪涝灾害,她及时通过我国驻希腊使馆联系当地雅典卫城脚下的剧场,举行赈灾义演,把义演所得80万德拉马克通过使馆转给了灾区。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2002年,如日中天的彭蕙蘅从国际戏剧节的华丽舞台倏然转身,回到她的学艺原点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潜心教学、传承河北梆子艺术。 

  此时,她已是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河北省河北梆子青年团团长。当年正大红大紫的她,在外界看来此次“转身”并不华丽。有人就曾劝过彭蕙蘅,“你把自己的家底都亮出来,你吃什么?”然而,彭蕙蘅天生不喜欢依靠光环来装点自己。出身于教育世家的她却不以为然,内心深处涌动着一种强烈的信念:“戏曲要发展,河北梆子要繁荣,薪火相传才是事业的根本。” 

  调到艺术职业学院,人离舞台远了,但心离艺术却更近了。她收敛心思,开始总结自己以前的演出艺术生涯,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所钟爱的中国戏曲。 

  无论身份如何转换,她从未放弃自己的梦想,在舞台、讲台上不断超越自我。因为热爱,不惧苦累。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刚刚调入河北省艺术职业学院任教不久,适逢中塞建交30周年之际,彭蕙蘅赴塞浦路斯参加国际戏剧节,演出《安提戈涅》获得巨大成功。随后又参加希腊古典戏剧国际汇演,演出《美狄亚》,盛况空前。2002年夏,在西班牙梅瑞达,一个拥有2000多年历史,号称“小罗马”的古城,庄严肃穆的古剧场,14000观众座无虚席,中国传统戏曲在这里展示出它无与伦比的巨大魅力。 

  为了表彰彭蕙蘅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做出的贡献,希腊政府颁发给彭蕙蘅“金橄榄”奖。在彭蕙蘅的演出中,越来越多地濡染了国际化色彩,随着赴外讲学、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促使她在完善自己演技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艺术上深层次的丰富内涵,把中国戏曲纳入整个世界文化的宏大背景之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彭蕙蘅辛勤耕耘的同时,也不断尝试新挑战。 

  “一幅山水画,两幅长城板型,十六把椅子……”2013年9月河北梆子《孟姜女》那简洁空灵的道具和几片背景让人眼前一亮;2015年1月9日河北梆子实验戏剧《牺牲》她又首次尝试100多分钟的独幕剧;2015年,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复排《窦娥冤》,由年仅16岁的小演员康佳欢领衔主演,饰演窦娥。彭蕙蘅甘当绿叶,为学生演起了配角蔡婆。一个是梨园新秀,一位是观众公认的艺术大家,两人的表演深情投入,舞台上一亮相,便赢得满堂彩……。每次演出,她都会带着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进步,更让他们的心能够皈依舞台。每当看到学生有一点进步,看到他们站在舞台上,这对彭蕙蘅来说又是莫大的鼓励。 

  彭蕙蘅深知戏曲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她积极探索继戏曲人才培养新模式。彭蕙蘅创演了河北梆子大型舞台剧《孟姜女》,带领学生在全省巡演、进高校演出近百场,获得了北京专家、业内同行、戏迷观众和青年学子的一致好评。2016年通过校企合作项目,与邢台市河北梆子剧团联合创排了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并担任主演,在舞台上塑造和展现了最美奋斗者的光辉风采。 

  2016年,彭蕙蘅主演的《牺牲》参加首届全国梆子声腔展演,此时彭蕙蘅做乳腺肿瘤手术不足十天,因手术后身体虚弱,排练期间右脚踝严重扭伤,就这样她为了观众,把最好的演出状态留在了舞台,奉献给观众;给学生排演《打神告庙》因剧情需要,唱念做打过度劳累,彭蕙蘅出门撞到排练场门框,额头流血不止而不自知…… 

  二十余年在教学一线风雨兼程,彭蕙蘅培养了一大批河北梆子青年人才。教授的学生孙娜荣获第二届“全国文化艺术院校文华奖”唯一“金奖”;学生们现在大都活跃在京津冀戏剧舞台上。教学相长,彭蕙蘅不仅用多年的演出经验来指导教学,更是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思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彭蕙蘅2012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北梆子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入选河北省首批燕赵文化英才工程人选,2014年荣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5年《窦娥冤》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彭蕙蘅也获得了第二届全国文华奖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5、2016连续两届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孟姜女》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7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牺牲》荣获河北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此外,彭蕙蘅还当选了河北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常委,连续三届当选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几十年在教学一线,彭蕙蘅先后组织、参与创排、主演了河北梆子大型舞台剧《孟姜女》、河北梆子现代戏《吕玉兰》、河北梆子实验剧《牺牲》,复排了传统剧目《窦娥冤》,并在剧中分别主演孟姜女、吕玉兰、杨开慧、窦娥。凭借多年的舞台艺术经验和课堂教学体会,彭蕙蘅深入挖掘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唱念做打舞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日臻完善,从而塑造了一系列新的舞台艺术形象。她视舞台为生命,像凤凰涅槃一样,不断地塑造新形象,实现自己艺术生命的自我超越。 

  2017年,彭蕙蘅主持“以剧目促教学,教学演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奖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主持申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艺术人才培养项目河北梆子《窦娥冤》青年表演人才培训班,为京津冀、河南等地河北梆子舞台培养了五八十名青年才俊;2018年入选中宣部“名家传艺收徒工程”,教授了《洪湖赤卫队》《武松杀嫂》《宝莲灯》,培养学生三十名;2018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9年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名候选人;2019至2021年入选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主持了“戏曲教学传承示范基地”课题;2021年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公开表彰的“百名优秀专业专兼职戏曲教师”;2022年荣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金会“国际和平艺术家”称号;2022年度入选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百名候选人;入选2022年至2025年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行动计划,主持“彭蕙蘅戏曲传承工作”项目。   

    

     

  作为河北梆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新时代戏曲教育工作者,如何用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在戏曲传承中培根铸魂是戏曲人应有的担当与使命。 

  2019年彭蕙蘅创作的《牺牲——戏剧中的理想信仰之美》讲座响彻高校,她以“讲与演”结合的方式,把杨开慧这一艺术形象的妻子的坚贞、母爱的深沉和革命者的理想信念完美地呈现给大学生,在河北多所高校被同学誉为一堂“唱着上”的思政课。 

  近年来,彭蕙蘅先后参加了“燕赵文化宝岛行”、“冀港文化交流”等赴港台演出交流,并分别在印尼孔子学院、印尼国立艺术学院、巴厘岛艺术学院、香港演艺学院、韩国大韩国立艺术院等,做了几十场河北梆子艺术介绍及专场学术讲座,在海外普及河北梆子艺术,获得海外大学生及艺术专家的赞誉。同时,彭蕙蘅还分别在中国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大及河北省几十所高校进校园演出,并举办《蕙质蘅香---戏曲艺术讲座》、《蕙质蘅香--宇宙之美人》、《蕙质蘅香-惊鸿一瞥》、《遇见-河北梆子艺术》、《牺牲--戏剧中的理想信仰之美》近百场讲座,极大地传播了戏曲艺术,培养了大量的青年戏曲爱好者,培育了潜在的青年戏曲观众。 

  戏剧需要后来人,戏剧更需要热爱戏剧的观众。长期以来,彭蕙蘅积极义务辅导和培养河北梆子票友、徒弟和学子,常利用节假日、周末等业余时间线上、线下辅导票友,教授徒弟。累计帮助、辅导票友上千人,培养徒弟、学子近百人;彭蕙蘅积极参加省文联及社会各类义演、扶贫演出,义务帮助基层和民办院团赴基层演出,帮助他们扩大基层演出市场,得到业内专家、戏迷票友和广大观众的一致赞誉。 

  2019年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之际,彭蕙蘅参加了由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大型交响史诗《充满希望的河北》的排练演出任务,在剧中担任了河北梆子戏歌《我站在狼牙山上》的主唱,省内外几十家媒体报道了演出盛况。此次参加排练演出任务得到了河北省委宣传部的表彰。2019年秋,彭蕙蘅为国家图书馆录制了六集《遇见--河北梆子》系列讲座。河北梆子艺术首次亮相国家文化殿堂,在国家图书馆的平台上讲述了河北梆子艺术,展示了戏曲人的文化自信。 

  “师徒相传”是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 2019年彭蕙蘅带领十三名学生及弟子,在石家庄大剧院成功推出了《蕙质蘅香师生演唱会》;她先后收了多名徒弟,这些人包括了基层院团的优秀青年演员和优秀票友。彭蕙蘅希望以师徒相传传统模式,培养更多的河北梆子优秀人才。主持文旅部“名家收徒传艺”项目,教授了《窦娥冤》《洪湖赤卫队》《潘金莲》等剧目。此外,教授院团徒弟,师徒演出了传承版《蝴蝶杯》《窦娥冤》《王宝钏》《美狄亚》以及《传承--彭会蘅收徒师生演唱会》、《彭会蘅和她的学生们师生演唱会》《梆韵芳华师生演唱会》等,深受燕赵大地广大戏迷热爱。 

    

        

  彭蕙蘅深知,河北是戏曲大省,剧种丰富、院团众多、名家辈出,在民间有“北方戏窝子”的美誉。全国地方戏曲348个剧种,其中河北有36个,数量名列全国第二。从巍巍太行到渤海之滨,从长城脚下到运河之畔,从坝上高原到冀南平原,辽阔的燕赵大地处处回响着梨园声韵。河北梆子、评剧、老调、丝弦、北昆、平调落子、乱弹……。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剧种,在燕赵大地上传唱不息,也让河北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方戏窝子”。 

  作为“北方戏窝子”走出来的戏曲名角中的一员,彭蕙蘅守正而新,力做为河北梨园“添花、植花、护花、扬花”人。她继承传统,不囿于传统,继承流派,不囿于流派。她有“有容乃大”的思想与艺术思维,以河北本土的河北梆子基因做底座,广种博采,大胆吸收,大胆扬弃。兼容了“京梆子”的甜、亮,吸收了天津梆子的味道、委婉,营养了现代歌曲、歌剧的“时尚张扬”元素,咀嚼、消化、融会贯通后,再去解读她心目中的河北梆子 。 

  如今,彭蕙蘅早已成功地从舞台演员完成了到学者型专家的升华。当河北擦亮“北方戏窝子”这块戏曲文化品牌后,她要守着这片天,她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让其可持续发展。“要涵养良好的戏曲文化生态,培育更多的青年演员和观众群体。”在彭蕙蘅看来,戏曲必须走向人民,走进老百姓的“心窝子”。        

  2022年,“彭会蘅河北梆子传承工作室”获批为河北省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在省委宣传部关怀下,工作室在正定县元曲博物馆落地,举办了全媒体参与的“戏里戏外唱端午 元曲之乡讲传承”等一系列名家讲座和名家演出活动,举办的学生培训和戏迷讲座被央视焦点访谈和央视“领航”栏目报道。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艺术是凝聚振兴力量的重要载体。“彭蕙蘅戏曲艺术传承工作室”配合正定推进乡村振兴“解民忧、惠民生”十大工程实施之“艺抹乡愁”,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组织小分队定期下乡讲座演出,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大餐”。对乡村业余文艺爱好者进行辅导排练和专业指导培训,带动和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培养一批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兹定于每月月中(阳和楼系列活动),每月最后一个周末常态化开展下基层系列活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等领导专家曾来工作室参观、研讨,观看演出;中央电视台“领航”、“焦点访谈”及河北电视台多次报道。 

    

    

  元代,阳和楼周边是真定最繁华的区域。据元人纳新《河朔访古记》载:“左右挟二瓦市,优肆娼门,酒垆茶灶,豪商大贾并集于此。” 

  当年,在元好问和白朴的引领之下,一个阵容强大的元曲作家创作群体在正定阳和楼下异军突起,使正定成为元大都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元曲创作和传播中心。   

  今年夏日的正定阳和楼,河北梆子表演艺术家彭蕙蘅在这里举办收徒仪式。沧州河北梆子剧团左程圆、保定河北梆子剧团杜君艳、益田艺术学校刘梓甜、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赵佳瑶四位弟子拜入师门。 

  “愿诸爱徒,宜谨遵师训、爱国敬业,以立德修身、游心于艺,期德艺双馨、薪火相传,谱梨园新春。” 仪式上,几位弟子也纷纷表示,今天的拜师是一个新的开始,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要向老师学习戏曲技艺,更要学习老师对待戏曲认真的态度,认认真真唱戏,踏踏实实做人。  

  仪式结束后,彭蕙蘅师徒分别献唱,生动演绎了《大登殿》《窦娥冤》等河北梆子经典唱段。高亢激昂的河北梆子演唱声响彻云霄,经久不息……